世上哪有什么真的幸福,我们又何妨就把这个庭院当做我们的地上乐园呢? 一切我们过去心灵上的创痕,一切时代的烦闷,一切将来世途上不可避免的苦恼,都请不要闯进这个乐园来,让我们暂时做个和和平平的好梦。

战争的日夜——《敦刻尔克》

Pi:

“所有战后一代都觉得自己似乎面临一项男子汉气概的考验,这项考验周而复始,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因为一个人没有办法弥补错过血洒沙场的遗憾。战争投下的阴影,以至于我们当中一些人近乎为之着魔。”伊恩布鲁马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或许不仅是战后一代,我们可能随时都面临着这样的考验,任何关于曾经拥有勇气的故事就会不断地逼迫我们做出选择:能不能顶着枪林弹雨冲出重围,能不能抵得住酷刑严守秘密,能不能战斗到最后一刻也永不投降…….


电影《敦刻尔克》就是这样一部杰作,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士兵,从英国海岸去救援的小船和前去支援的飞机,三条线交织,诺兰在此玩了一个时间的把戏,把整个撤退的众生相都展现在你的面前,是“清明上河图”式的杰作。





一周,一天和一小时,是陆海空三条线的时间长度,诺兰分别用三个计时器来时刻提醒着观众注意时间,在陆地有着不断前来轰炸的飞机,有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沉没;海上前来救援的小船有着一个飞行员无时无刻的催促;空中则是作者精心设计好一个坏掉的指示器;每个计时器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他们即承担了提醒观众真实事件长度的同时,也分别作为整个影片的计时标准。


用空中的一小时来作为计时器,把陆上的撤退和海上的救援变得迅速;而用陆上的一周计时,则是让海上和空中的焦虑变得无比漫长。他们在提醒你记住时间的同时也客意打乱你对时间的感受,而这个感受,正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整体影片的压迫感。


玩弄时间的把戏是诺兰的拿手活,《星际穿越》是由真实的物理规律造成时间隔离,而《敦刻尔克》则是客意地将整体三段时间并置,他向所有的观众都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相对论的理论之下,我们每个人体验到的时间感是否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时钟是否都是不一样的?”,更让人享受的是,观众完全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在生活中一遍又一遍被证明的真理,观众需要做的就是投入全身的气力去配合导演完成这一次对真实感官的实景模拟。


《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中的时间隔绝是客体导致的,诺兰也从这两部的铺垫中继续在影片和现实生活中探索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前两部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是通过客体而不可逆的时间,这一部中时间则变成我们主观的感受:我们各自的经历其实是很难通过时间诉说的,真实的客体在每个人的身上留下的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而后人便通过他们自己的编排给历史时间按上时间的箭矢,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快速的撤退”,是一个“漫长的飞行”,于是这一切对历史真相的臆断也将它和真相拉开了距离。我们永远也无法还原到1940年5月25日,在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的那个下午发生了什么,甚至是它的时间,它所开始的时间,它所经历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无法被还原出来,这也是诺兰通过三线并置想传达出来的情绪,谁能知道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甚至我们自己,都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观看一个人物的性格,并不是看这个人是谁,而是将他放到一个极端环境中看他如何做选择。诺兰并不展现人物的情况前应后果,而是直接把人物放置在一个情境中,这时人物的选择就是他的性格。选择保住一个法国人,选择在没油的时候划过海岸,只为让兄弟们看到飞机的胜利,还是选择义无反顾地奔向海滩,人物做出的选择是人物性格的完善也是让整个事件变得完善,本片中人物的性格不仅塑造了这个国家中人们的性格,也同样塑造了这个事件的性格。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其中一个场景是:男主角和法国兵抬着担架艰难穿过刚刚被炸得只剩下一条木头的河堤到达对岸时,众人为这次胜利发出巨大的欢呼。一群失败的人,一支失败的军队,一个注定“失败”性质的撤退,和对前景的迷茫,在这一刻,他们需要拽住和珍视这一次小小的胜利,就像抓住水中的救生衣一样,这是他们信念上的胜利。


在这一时期,英雄寥寥无几,诺兰并没有过多描绘战争中伟大的英雄主义,而是从上到下,从将军到平民,诺兰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接受失败的。因为我们在看战争片时,我们不仅是在幻想自己是否会成为英雄,更会在逃生时幻想自己是否能够让掉能够让自己活命的救生艇,能否不出卖自己的灵魂给敌人,相对于英雄主义,战争中的失败者才是更普遍的人性。战争中必然有像飞行员,将军那样舍生取义的英雄,但是更多的是那些看似“贪生怕死”的士兵,“心理素质低下”的落水者,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群人?这是诺兰在电影里想要回答的问题。


抹去个人前史的每个出场人物其实就是战争中普遍的芸芸众生,我们的英雄主义寥寥无几,真正存在的是胆小,怯懦,焦虑和一点点面对极端情况的道德升华。船舱中每个企图逃生和活命的人在电影中我们都不忍批评,这是一个历史化和合理化的手法,拉远了看这就是每个人被放置在那个情景中的真实作为,影片中所强调的也是用冷静的双眼去看每个人的选择,因为他们都其实是我们自己最真实也是最自私的选择。为历史上这些人正名,他们的选择并没有什么龌蹉的地方,我们被放入其中或许也做不到更好。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尊严的,或者至少应该得到有尊严的对待,这就是一次“胜利”的“撤退”带给我们的意义。


当迷雾散去,我们看到大大小小英国人的小船参与这次救援到达家乡时,撤退成功回家的士兵们觉得愤懑崩溃抬不起头,人们欢呼时,士兵们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活下来”,然后民众回答“那就够了…”





“活着就是胜利”,他们投身战争就已经履行了一个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履行的一项神圣义务,没人指望他们去赢….和此并列的是电影中所传达的战争观,我们总是和超级英雄片一样,关注到战争是什么,敌人是谁,我该如何打败他们,而本片的战争观则是我打败了他们该去做什么,我们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前者我们考虑到的是胜利,是一次战役的军队表现,而后者则是在面对战争过后,每个人该去如何生活的面对自己。我们打赢战争其实是为了生活,打赢战争是为了我们心中小小的琐事,是为了上街买菜,做饭,洗碗,是为了去看电影,舞会,试衣服,为了所有战后的一切,它们应该至少和战争同等重要。窗台上花瓶中的花朵和看起来比窗外的声势浩大的群体运动要来的大,所以真正参加这次战争的是一个个平民,是一个个生活中怯懦的人,所以说“生存就是胜利”,战争的目的是生存,其实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生活而战。


将宏大叙事和日常琐碎相联系起来,所以在士兵回到家乡时,不论是片中的民众还是影片本身都没有对他们做任何批判,而这是一次意义重大,“胜利”的撤退。


 张爱玲的《传奇》中有篇叫《中国的日夜》,这么忧国忧民的五四风格的题目,里面却讲一个菜市场,很多人身上的补钉,讲那些走在菜场里的人群,他们就是中国的日夜。


战争中最卑微,最日常,最忙碌,甚至有些怯懦和畏缩的平凡人,他们就是这场战争的日夜。


 




评论
热度 ( 34 )

© 双面劳伦斯 | Powered by LOFTER